澳門為何稱為Macao?發表時間:2018-06-04 08:00 澳門為何稱為Macao? 文 陳迎憲(澳門) 澳門衹是一個彈丸之地,特別對於大中華地區而言,的確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迷你城市。內地許多中等城市的區,可能都比她大許多。雖則如此,澳門並非人們所想像那麼簡單。當你試圖用最簡潔的一句話來介紹澳門的某個地名時,你便會感覺到它的難度。就拿人們最熟悉的澳門景點“大三巴牌坊”來說:你會首先否定先前的講法,說明“大三巴”並非中文,這裏也並非一座牌坊,而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然後在教堂門口,再告訴大家,聖保祿教堂的正式名稱是“天主之母教堂”,而聖保祿衹是旁邊學院遺址的名稱。諸如此類,說明的是澳門文化的複雜性。 從表面上看,澳門街道上的路牌都有中葡雙語,若然你懂中葡雙語的話,你會發現原來有很多路名是不對應的。澳門並非一個單一文化的地方,確切而言,她不僅是一座雙語、更是多語種的城市。這種多元文化並非一種近鄰的多元文化,而是遠在地球兩端的中歐兩大文明的不同文化。當你自以為對澳門已經瞭如指掌,實質上你可能衹不過瞭解了一個側面而已。正因如此,澳門便像蒙上一層神秘面紗的女孩,更像是一組達芬奇密碼,引發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去一探究竟,也不時讓我們有新發現的喜悅。
其實,此地最早的地名叫“蠔鏡”,緣因本地出產蠔,同時又是一個良好的避風港,海水波平如鏡,故被稱為“蠔鏡”或“蚝鏡”。但因此名不雅,後人又改稱“壕鏡”或“濠鏡”。後來因有蕃船停泊,被稱為“濠鏡澳”。“澳”原本是海灣停舶(航海大船)之地的意思。但根據清人屈大均的說明:“凡番船停泊,必海濱之灣環者為澳。澳者,舶口也。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廣百餘里,諸番互市其中。1”屈大均在此說明了稱之為“澳”的兩個條件:一是能停泊外國商船,二是能讓外國人在此地互市貿易。因此,明代早期的濠鏡雖漸成為港口,但還未能稱之為“澳”,當時香山縣的對外貿易舶口是浪白,因此稱為浪白澳。到後來濠鏡因地緣優勢,逐漸取代周邊各港(包括浪白)而升格成為香山澳,此乃後話。這便是“澳”作為開放口岸的第二層含義。 在同一時期,濠鏡所在的內港名稱叫“阿媽港”(也寫成“亞媽港”、“媽港”或“亞馬港”)。我們可以透過萬曆時期的地圖找到答案(詳見附圖一)。葡人將之對音譯為Amação(葡文發音有鼻音,因此和中文發音相同)並以此作為地名。早期葡文文獻均用Amação,或簡稱Mação(媽港),而歐洲其他國家沒有葡文符號,傳抄之下成為Amacao或Macao(附圖二)。這便是Macao的由來和為何中外文地名不對應的原因所在。在此,我們可以看到華人和葡人關注點的不同之處:華人重視地名,而葡人則重視港名,並把港名當成地名。 而“澳門”這個名稱是後來才出現的。濠鏡何時改稱澳門,史書上記載不詳,但至明末崇禎元年(1628)澳門議事會上呈崇禎皇帝的《報效始末疏》中仍稱澳門為“濠鏡嶴”,到南明永曆元年的1647年(此時北方已是清朝,但廣東還是南明),兩廣總督所上呈的奏疏仍稱“濠鏡澳”,而到清初已改稱澳門,因此澳門作為地名比較可能是在明末至清初期間形成。由時間來看,阿媽港名稱在前,澳門名稱在後,因此澳門的中文名稱便未能與葡文Macao相對應。 前文已說明澳門之所以稱“澳”的原因;至於“門”,最早講述澳門史的清人專著《澳門記略》稱:“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海水蹤橫貫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門,故合稱澳門。或曰澳有南臺北臺,兩山相對如門。2”作者是前後兩任澳門同知的印光任和張汝霖,此處所述原因是有十字門,以及東西望洋山的南臺北臺,形狀如門,故稱澳門。 其實澳門的“門”還有另一層含意,即江河入海之“海門”,珠江口地區有多個入海海門,如虎門、磨刀門、崖門、雞啼門、十字門等等,都是珠江的入海口。加上自明後期到清代中期,澳門已成為所有舶口中最為重要的外貿口岸,以“澳門”相稱,說明了當年的澳門在中國舉足輕重的獨特地位。 *陳迎憲:澳門博物館原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