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Macao YiWen Culture Dissemination Co.Ltd.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開啟京劇旦角藝術發展新時代的傳奇經典——《梅玉配》

發表時間:2017-08-08 08:00

開啓京劇旦角藝術發展新時代的傳奇經典

——《梅玉配》

 王寧(青島)


王瑤卿先生便裝照 (2).jpg

王瑤卿先生便裝照

《梅玉配》(一名《櫃中緣》),原爲崑曲,共分有八本,四喜班之代表劇碼。(輯錄自《中國徽班》所載劇碼239 種,歸入崑、吹、撥類)它取材於清代傳奇劇本,原作者已不可考,是屬無名氏系列的精品。《梅玉配》故事主要講述的是:明朝四川舉子徐廷梅赴京應試,中途落難,爲京都客店黃婆收留。一日,徐廷梅赴廟求籤,偶遇吏部尚書蘇旭之妹蘇玉蓮,二人一見鍾情。廟中分別時,玉蓮失落繡帕,被徐廷梅拾取,回到店中遂生相思之疾。黃婆得知其情後,願出力相幫,遂借賣珠花之名入蘇府探問,迫使玉蓮應允與廷梅約見。其時,玉蓮已許配周知府之子琪芳,黃婆便趁周府過禮之日,引廷梅混入蘇府見玉蓮並還帕,不意被困在玉蓮閨房。玉蓮無奈之下,將廷梅鎖入衣櫃之中,每日供給飲食,二人守禮不相犯;但玉蓮深思焦慮舉止反常,終被其嫂韓翠珠窺破。韓翠珠藉故到小姑閨房中,當場識破櫃中玄機,廷梅與玉蓮二人跪陳情由,求其寬釋。韓翠珠心生憐憫,幾番思忖之後,決意成全二人,遂召黃婆入府,責問之後與其定計,令廷梅玉蓮二人認黃婆作爲乾兒女,趁夜使黃婆帶二人出逃。韓翠珠則縱火焚玉蓮閨房,假作玉蓮被燒死,以塞責周家之婚約。恰此時周家公子琪芳因作惡多端而暴斃,婚事遂作罷。後徐廷梅入試高中,歸拜主考,韓翠珠暗中聽得師生言談,驗知此人乃當日之徐生,便將玉蓮同黃婆接來,促使玉蓮和廷梅成婚,闔家團圓。

作爲這樣一齣脈絡清晰情節簡單的傳奇崑腔劇本,在誕生之初,因崑腔式微,其並未得到充分的演繹和打造。直到後來“四大徽班”等入駐京師,此時的崑腔也逐步化入徽腔體系的藝術熔爐之中;隨之,《梅玉配》也被不斷進行改編整理,在雅部基礎上雜糅融合花部聲腔,成爲了崑腔、秦腔、吹腔等諸多腔體交織協奏的戲劇文本,遂能夠在京師中得以完整的呈現。

真正將《梅玉配》這齣劇碼呈現光彩,並成爲一齣戲劇舞臺上的經典之作,應該歸功於王瑤卿先生的再創造。早年,《梅玉配》是四喜班的代表劇碼之一,作連臺本戲上演。“同光十三絕”之一的梅巧玲擅演此劇,余紫雲因襲之,亦爲其拿手作品,有“通天教主”之譽的王瑤卿先生爲了豐富旦角藝術的表演風格,打破行當劃分的壁壘,同時也爲了豐富自己在做工戲方面的實踐,遂託請旗籍名票松茂如,將原“四喜班”崑曲舊本《梅玉配》改編爲純粹的皮黃格式,從而使得《梅玉配》這齣戲成爲既具有傳統風韻、又極富創新色彩的經典京劇劇碼。

1155710_0_o.jpg

王瑤卿先生便裝照

改編後的《梅玉配》,全劇也同樣是共有八本,分爲《降香》、《遺帕》、《索帕》、《識破》、《放逃》、《滅蹟》、《榮歸》、《團圓》(按實際時長相當於四本)。於1905 年下半年在中和園首次推出,王瑤卿出演劇中蘇少夫人韓翠珠一角,德珺如飾演小生徐廷梅,郭際湘飾演黃婆,玉蓮則由不知名之二路旦角擔任,大獲成功。經王瑤卿先生改革後的皮黃風格的《梅玉配》之所以能夠有新的開拓意義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與原先的崑腔本子相比,改變爲皮黃格式的《梅玉配》文本將全劇的重心,由徐廷梅和蘇玉蓮的愛情經歷,轉移到了蘇家的家庭倫理關係上。爲此在設計上進一步加大了作爲蘇少夫人韓翠珠的的戲份。其中最爲重要的一點是將明代題材的故事轉換到了清代,將韓翠珠的人物身份設定爲旗籍。這樣的設定必然在人物形象上也有了很大的改造,韓翠珠要着旗裝、梳旗頭、穿旗鞋,儼然是旗人命婦;同時借由蘇府上下人員的活動,以呈現晚清時期旗人貴族家庭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這樣的思路引導下,就很自然地令“才子佳人”的戀愛綫索居於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凸顯了由青年自由戀愛所引發的旗人貴族士紳家庭危機的產生和解決。使得《梅玉配》該劇的主題思想風貌得到了實質性的改觀,成爲了一部頗具現實批判主義意味的“家庭倫理(喜)劇”。

第二,在角色具體的演繹塑造上,王瑤卿先生解放程式,大膽發揮,進一步發展了《雁門關》、《四郎探母》等旗裝戲的旦角表演路數,透過口語化的清脆爽利的京白,生活化的肢體語言使用,細膩傳情的表情神韻,再配上富麗精巧的服裝,體現了韓翠珠這個人物,既有一家之主的精幹氣派,又有對小姑的真切愛護,還有在丈夫面前的潑辣風趣,將一個貴族士紳命婦的多角度形象刻劃得鮮活動人,十分討喜。

5e2810c9t71ab678b5352&690.jpg

王瑤卿《十三妹》劇裝照

王瑤卿《南天門》劇裝照.jpg

王瑤卿《南天門》劇裝照

第三,王瑤卿改革後的《梅玉配》整體上注重動作性表演的呈現。例如,在《放逃》中,五更天,韓翠珠“挖門”,而後作放火狀,後下鑰,閉門等情狀,此間起牌子,鑼鼓點緊密的配合,此時韓翠珠的裝扮是衹帶旗頭座,顯示出衣着不甚齊整的匆忙慌亂情勢,尤其是穿花盆底旗鞋特有的旗裝步法(簡稱作“旗步”),都是全劇的亮點閃耀之處。因此有論者認爲,王瑤卿版本的《梅玉配》“在大量的刪除舊本那些敘述性描寫的同時,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性格特點的需要,強化了對於劇中人物在行爲動作上的設計。說唱對話的減少,視覺感受的加強,使得京劇劇本既精煉又富於形象化,大大提高了演出的效果。”此外,還有些插科打諢的使用也爲此劇之點睛之筆。比如,韓翠珠多番拿徐廷梅的身份開玩笑“幸虧你是‘橘子’,要是蘋果,還捂爛了呢”“倒是舉子,會鑽號筒”,這樣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趣之外的揶揄,爽朗明快,令人忍俊不禁。

第四,對於表情手段的使用拿捏,也是此劇之精緻所在,《識破》一場中,在發現躲在玉蓮閨房幾天的徐廷梅後,大驚失色而又故作鎮定;審問廷梅底細時的忽怒忽嗔;爲成全玉蓮名節,搭救徐生之性命之磊落胸襟,都表現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臺下者無不爲之感動”。

梅巧玲先生創製之“旗裝戲”是京劇(旦角)藝術上的一股“新風”,由此打破了老生壟斷劇壇的局面;同時衆多旗裝戲劇目的產生,和衆多旗裝戲旦角角色的塑造豐富,使得旦角戲在藝術和市場兩個層面上,具備了與老生相抗衡的資本。梅巧玲先生開創的“旗裝傳統”經由陳德霖至王瑤卿的不斷精煉發展,具體到《梅玉配》一劇的發展革新,是京劇旦角“旗裝戲”的繁盛時代。《梅玉配》一劇是聯通京劇青衣行當與花旦行當的橋樑和紐帶,也是旦角戲優勝於老生戲的伊始,標誌着京劇旦角藝術一個高峰時代的到來。

20101212041025419.jpg

王瑤卿《雁門開》劇裝照

website qrcode

掃描查看手機版網站

澳門藝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MACAO YIWE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O.LTD.
Tel:853-28920547
Add:澳門快艇頭里11號國光大廈地下A鋪
E-mail:yiwenmacau@163.com
(歡迎讀者踴躍投稿及提出寶貴意見)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