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化產業,可待明日亭亭之資——專訪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陳炳輝副局長發表時間:2018-06-04 08:36 澳門文化產業,可待明日亭亭之姿 ——專訪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陳炳輝副局長 作者:雲章
陳炳輝副局長 日前,陳炳輝副局長接受了《藝文雜誌》關於澳門文化產業方面的訪談,從生態發展、葡式文化元素、“澳門故事”、出版業現狀、非牟利團體和活動以及與旅遊業的關係等幾方面暢談了澳門文化產業的推動與發展現狀。 澳門文化產業之生態發展 自2010年3月在文化局轄下增設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同年5月成立文化產業委員會,繼而2013年10月成立文化產業基金,至今七年時間,澳門文化產業公司的數量逐年遞增,文化產業方面的活動,特別是一些文化產業的商業活動越來越活躍,整體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比起2010年時很多市民都不知道文化產業是什麼,而現在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 從去年年底公佈的統計數字來看,截止到2015年,宏觀看澳門文化產業公司數量已經有1,700多家,從業人員達10,100多人,全年收益有62.4億元;微觀看不同的產業發展,比如2014年電影業票房收益是1億左右,到2016年已達到1.3億左右,不同的產業也都在慢慢發展。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現象,從數據看可能發展得還不錯,但不同的行業的發展比例並不平衡,如四大領域:創意設計、文化展演、藝術收藏、數碼媒體,這四個領域涵蓋了幾十個不同的行業,有的行業發展得較爲成熟,有的則是剛剛起步,發展最好的是數碼媒體,第二是創意設計,第三是文化展演,發展較緩的是藝術收藏。數碼媒體在總體62.4億元中佔了47.9%,到2015年已有29.9億元,佔了總體收益差不多一半,發展較快;而藝術收藏衹佔7%,相對來講是剛起步。 總的來說,首先,整體看澳門文化事業處在蓬勃發展之中,而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在成長的摸索階段,尤其是藝術行業進入商業市場的結合方面;第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普遍較薄弱,比如商標註冊方面;第三,部分行業人才較缺乏,比如電影製作及行銷、時裝設計等方面。所以澳門文化產業生態環境整體發展良好,但不同行業發展仍參差不齊,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 澳門文化產業與葡式文化元素 談澳門文化產業的特色不可能不談本地葡式文化影響。比如今年4月文化局組織本地公司去深圳的文博會參展,我們的主題是澳門葡式設計風格的文創產品展賣,具有較大吸引力和競爭力,在現場很受歡迎,展館還獲了獎。也許有些特色在澳門本地感覺不到,但拿出去交流後就會得到很大彰顯。又比如香港電影《激戰》等作品來澳取景,都青睞拍攝葡萄牙式的澳門建築,很多旅遊節目的拍攝主題就是澳門的中葡文化交融特色。近幾年來,每年從外地前來澳門拍紀錄片、電影、旅遊節目等的拍攝週期高達40至60多項,這就意味着平均幾乎每個禮拜都有拍攝安排。不管是取景還是內容推介,葡萄牙式的建築風格及其他葡式文化產品都極具吸引力。 今後,如何發揮葡式文化因素的積極作用,重視對其文化價值的挖掘,都是可以繼續深入思考的題目。 澳門文化產業講好“澳門故事” 以澳門爲主題的文化作品日益豐富,如穆欣欣編劇的京劇《鏡海魂》是比較典型的“澳門故事”。如果從這個視角看,通過把“澳門故事”作爲澳門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綫索,如何講好我們自己的“澳門故事”,如何提升、發掘“澳門故事”成爲文創產品,則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講好澳門的“歷史故事”,比如剛提到的穆欣欣編劇的京劇《鏡海魂》,就是從歷史故事提煉而成的京劇藝術形式;另一方面,除了歷史部分,從現代日常生活中進行提煉昇華也很具有發掘價值,比如現在正在拍的《帝國酒店》、《愛比死更冷》,還有之前的《骨妹》、《燈塔下的戀人》等,都是從當代的澳門發掘方方面面的生活,提升成“澳門故事”。雖然我們強調“澳門故事”爲基礎,但我們更希望從中提煉出和其他地區能夠產生共鳴的元素。講好自己的故事,並且找到普遍的欣賞共鳴,纔是重點。 從電影劇本改編來講,今年有較多澳門本地人參與,一方面一些電影導演和本地人合作編劇,另一方面澳門筆會也在積極將澳門的小說作品改編成電影劇本,最近已有改好的作品準備開拍電影。 澳門文化產業之出版業現狀 在澳門文化產業發展中,澳門的出版業佔據比較重要的地位,截至2015年出版業企業數量有177家,在職從業人員有1,857人,2015年的服務收益有7.6億,佔整個文化產業收益的12%。出版業包括報紙、期刊雜誌等印刷品及相關行業,在數碼媒體佔的比例很大。 文化基金通過一些平臺對出版等活動予以資助,從2010年開始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文化創意產業資助,尤其增加了對於出版業活動的資助,比如與出版相關的協會向文化局申請資助圖書;此外,每年澳門文化局和澳門基金會聯合組織參展香港書展、臺北書展以及全國書博會等活動,展出澳門的優秀出版物,最近正在籌辦文化出版物的外地發行計劃,有關計劃內容正在硏究制定當中。
澳門文化產業之非牟利團體及活動 澳門文化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廳,其職能中有負責資助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民間團體舉辦活動等方面,自設立至今已資助不少民間團體舉辦活動,成果顯著:比如每年由文化局大力資助的夢想計劃協會的音樂劇,堅持用本地的班底,其內容創作、表演水準逐年都有所提高。 同時,這些活動也能夠間接促進社會企業發展,幫助本地人才提升,比如電影社團向文化局申請舉辦非牟利電影節,有國際的,也有本地的,這些活動不論是從建構一個交流網絡平臺來看,還是從本地人才培養的方面來看都有積極作用;還有一些中介機構也會組織安排文創企業去廈門文博會、義烏小商品市場等,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這些中介機構相對政府和業界來講屬於第三部門,通過他們的工作和努力也促進了文創商業活動。文化局對社團的補助主要是通過對這些社團、協會舉辦的非牟利活動的支持來促進文創業界發展,而不是直接投放到商業活動中。這與文化產業基金的工作互補,分工協作。 澳門文化產業與旅遊業 文化產業與澳門旅遊業是緊密結合的。2013年文化產業委員會邀請北京、臺北以及香港的硏究團隊進行主題硏究,分別提出圍繞澳門文化產業的發展地位之硏究報告,文化產業委員會區域合作小組經過仔細分析和綜合整理,形成了一份硏究成果工作報告,於2013年下半年文化產業大會初步提出,提供特區政府予以參考,特區政府的相關文產部門根據報告提出的意見,經過最後修訂,特區政府於2014年5月公佈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其中裏面明確提到,短期內要大力發展澳門的文化產業,首先要大力發展澳門的文化旅遊,需要通過文化旅遊的發展,來拉動創意設計、文化展演及視覺藝術等領域的發展。 現在的工作主要也是根據這個《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在開展。以文化局來講,比如今年3月底戀愛‧電影館的開幕,這本身就是既幫助本地的電影人可以建立聚會交流的地點,同時藉助大三巴旅遊區的位置優勢,爲澳門增加文化旅遊的元素。還有龍環葡韻、南灣.雅文湖畔等的文創建設工作,也是有文化旅遊的概念貫穿在裏面。雅文湖畔其中部分空間面向澳門一些文化企業公開招標,開放業界進駐經營,也是以推動文化旅遊的概念爲核心去進行的。又如海事工房,1號館已經開放,2號館還在進行工程,也將成爲本澳展示當代藝術與文創展演的空間,同時非常注重增加文化旅遊的元素。其實不少工作都離不開文化旅遊的概念,都是根據《框架》來推進的。 應從不同視覺去解讀澳門的文創產業發展 有人說,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還處於初級階段。陳副局長認爲,出現此類觀點的原因,其實是因爲不同的人所接觸到的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域不同,以及所接觸到的深入程度不同,所以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比如說如果接觸到的是藝術行業的,可能感受到的是初期發展,但如果是接觸到的是數碼媒體或創意設計方面的,可能又有人會說,澳門文化創意產業處於脫離了初始階段而正步入將要成長的階段。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解讀,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還處於初級階段。而且從統計數據來看,2014年的總體收益38億,到2015年就增長到62.4億,這個數字可以說總體收益是在有一定的增長,如果一概而論都說剛起步,那62.4億的收益是誰創造出來的呢?這個數字可以看到一個現象,本地的文創產業並不是全靠政府資助纔能生存,是有其自身生產力和收益價值,文化產業中有一些行業是剛起步,有一些行業已有一定基礎,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已經脫離了初級階段,在漸漸穩定的發展之路上,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處在步入成長的過渡期。 期待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有更好發展,明日得以綻放亭亭之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