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廈香山縣丞衙署發表時間:2017-10-08 00:00 望廈香山縣丞衙署 邢榮發(澳門) 邢榮發,歷史學博士,出生於柬埔寨,早年移居澳門,專於硏究澳門史及澳門建築史。現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產業基金評審委員、文化局世遺/文創等活動資助項目評審委員、澳門大學兼職碩導、廣西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兼職教師。《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澳門篇》第七章編撰人。先後發表有關澳門建築文化的論文二十多篇,著作有《明清澳門城市建築硏究》、《澳門歷史十五講》、《求存集(修訂版)》及《澳門中華總商會》。 圖1縣丞衙署圖 澳門自開埠以後,明朝在這裏所建公署除議事亭尚可考外,至今我們衹能從印光任、張汝霖著的《澳門記略》中,得知明代在澳門還建有提調、備倭及巡輯等公署,但卻仍難窺其貌,畢竟年代久遠,遺蹟尚待考究。而清代所設於澳門的公署則不然,除了作者於此前曾考究並作出復原圖的“粵海關澳門監督行臺”外,還有設於望廈村的香山縣丞衙署。 一、望廈縣丞衙署的設立及地點 查香山縣丞衙署原設於香山縣衙旁邊,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取消縣丞一職,知縣龐嗣焜遂將縣丞衙署改為義學堂。到雍正八年(1730年)重新設置縣丞職位。由於這時的香山縣丞因要兼管澳門,故衙署移到前山寨1。十多件後隨着澳門的民蓄日衆,發展日盛,處理民夷詞訟事務極為不便。1743年12月在處理一宗澳門土生士兵殺害中國人的案件之後,廣東按察使司潘思渠、總督策楞等提出建議,得到清政府的採納,於乾隆八年(1744)移縣丞駐望廈村,並建築了衙署;另設其上司海防軍民同知於前山寨2,以方便處理澳門事務。縣丞署的人員編制共44名,包括縣丞、門子1名、皂隷4名、馬夫1名、民壯8名、教諭訓導1名、齋夫3名、門斗3名、廩生20名、膳夫2名等44名。縣丞署全年俸銀連閏銀約337両,工資最高為教諭訓導,俸銀80両,其次為縣丞,俸銀40両3。 既然1744年香山縣丞署設於望廈村並建了官署,其具體位置在哪裏呢?據乾隆十五年(1750)署香山知縣張甄陶《澳門圖說》云:出關閘五里為望廈村,設縣丞分駐其地,專理民夷詞訟,而統其成於海防軍民同知。4又從成書於1751年的《澳門記略》記載:(關閘)稍南為望廈村,有縣丞新署。5這裏表明縣丞新署(至此建成了數年)在關閘稍南的望廈村,從書中附圖(縣丞衙署圖)【圖1】看其位置確離關閘不遠;附圖(正面嶴門圖)【圖2】顯示其位於望廈村以東,而(側面嶴門圖)【圖3】則顯示其位於新廟以南。 【圖2】《澳門記略》內(正面嶴門圖)中的縣丞衙門位於望廈村之東 【圖3】《澳門記略》內(側面嶴門圖)中的縣丞衙門位於新廟以南 根據前述王文達先生認為,昔日望廈村內有汛地街,即縣丞署及汛兵營所之故址也。汛地街,就是今天的連勝巷6。根據清代乾道年間的澳門地圖上所示的縣丞衙門圖的座向分析,縣丞署與望廈汛地極可能是在同一個地點的不同時期的建築,而縣丞署大概是一組座北向南的建築。 按清代官衙營造規格,通常以對稱方式作“縱三橫三”的總體佈局。橫向分為左中右三路,以中路為主;縱向分前中後三進,以中段為主。多以前衙後寢的方式建造。準則中官衙建築的各部分包括:照壁:面向衙門(大門)隔街而建。多繪有警惕官員莫貪的奇獸;牌坊:建在大門的外面。是衙署外觀的重要標誌,以顯威嚴;衙門:即大門,三間帶左右八字牆,所謂“衙門八字向南開”;儀門:即中門,立在衙門內的長甬道上,左右各有小門,由此進入縱深的第二進;戒石坊:為一座三間四柱牌坊。大堂:是全官署最重要的核心建築。三至五間,向前開敞,前有月臺,開間前置柵欄;宅門:從大堂屏牆左右繞過北往有一座四合院建築,院門稱宅門;門前左右有門吏房;二堂:院內正房,是縣官退思小憩及案件預審場地;三堂:在二堂之後,也是四合院,又稱“正宅”、“內治”、“縣內宅”或“縣廨”。此外,座向多以座北向南為佳。7清代對官署的建造雖有制度卻沒有太硬性的規定,各地官員按級別循着規則因地而建。 有關望廈縣丞衙署建築的格局與規模,按祝志云建有大堂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一間,後堂三間,土地祠一間,吏房四間,廚舍各具8。 【圖4】望廈縣丞衙署復原圖(邢榮發考繪)
【圖5】望廈村香山縣丞衙署平面佈局(邢榮發考繪)
【圖6】《粵海關志》中的位於澳門城內佐堂欄尾的香山縣丞衙門(1839年) 【圖7】道光《廣東海防彙覽》中的縣丞衙門沿用了《澳門記略》內<正面嶴門圖>中的位置,有誤。因道光時縣丞署已設於澳門城內的左堂欄尾處。 二、望廈縣丞衙署復原圖 以上述清代對縣衙建造的規範,加上張汝霖的(縣丞衙署圖),本文嘗試復原乾隆年間設於澳門望廈村的縣丞衙署圖【圖4】。 從(縣丞衙署圖)可以看到,所示乾隆十六年(1751)已存在的縣丞衙署並沒有按照最初的方案建造。圖中所見,衹有照壁、大門、大堂三間、吏房、後堂三間及倉廚等建築物,卻沒有顯示儀門。故縱向一進為大門,二進為大堂,三進為後堂;其規模比起上司知縣的衙署要小得多。既沒有牌坊、戒石坊,更沒有儀門、花廳等,是屬小型衙門。清代沿用明代官吏營造房屋之規定,其中六品至九品官員營造房屋,廳三間七架……。按清代官職品級,縣令為正七品,縣丞為縣令之佐貳官,亦為吏首,官階等級為正八品9。故縣丞署之建造應為三間七架。另外,清代廣東地區的官署多採用硬山瓦屋頂,柱為黑色。 故可得出澳門望廈香山縣丞衙署為一所座落於古蓮花莖望廈村入口處(即後來的汛地街,今之連勝巷),建有照壁、大門、大堂三間、一進前院左右為吏房四間、宅門二道、後堂三間、廂房、廚、倉等單元的三進合院式建築;以硬山瓦頂,三間七架二柱擡樑式建造;青磚為牆,花崗巖石級基臺,花崗巖雕製柱礎承托黑漆木柱,檐柱之間作木枋漢擔,正堂前廊建有柵欄【圖5】。 從乾隆五十七年(1792)初官方記載,戎廳原住前山,我大皇帝念爾夷衆與華人雜居澳土,誠恐刁黠之徒滋生事故,是以令戎廳移駐望廈,俾與澳中貼近,稽查彈壓。迨後衙署被風吹塌,歷任各官居於翠微,以致離澳窵遠,不特辦理公事鞭長莫及,即爾等遇有事宜,欲行陳稟,亦屬艱難周折。10可見,在望廈村的香山縣丞衙署最後是因被颱風吹塌,致令其後的縣丞均在翠微辦公。 嘉慶五年(1800)初記載,……是以前憲奏定章程,設立本分縣衙署,分駐澳門,方足以資彈壓,後緣衙署倒塌,暫移翠微書院。今經三十餘年,房屋將就傾圯,急須修整。……11從這段記述中可知,1800年時縣丞署遷往翠微已有三十多年。而另一記述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香山知縣提出擬將該丞遵照原行移駐澳門,就近彈壓,但其衙署亦須擇地建立12。這裏說“擇地建立”,則表明沒有考慮於原來的望廈縣丞署原地重建;也說明1767年時縣丞已在翠微辦公一段時期,故望廈縣丞衙署被風吹塌當在1761—1766年之間。以此推算,駐望廈的縣丞署自1744年建成後,衹使用了近17—22年時間就被風吹塌。而上述知縣的建議及後並未見有實施。 由於夷務日繁,縣丞駐紮翠微處理夷務極為不便,香山知縣於1792年擬於三街會館旁建一廂房,以為遇事臨澳稍駐之所13。受到葡人之阻撓。根據龍思泰於《早期澳門史》中所述,縣丞,這位地位較低的行政官員,被中國人稱為左堂,於1800年開始駐在澳門(城內)。14這裏是指嘉慶年間縣丞始進駐建於澳門城內的縣丞衙門辦公,從【圖6】中可見這時的縣丞衙門的位置在澳門總口(即粵海關澳門總口)之南、三街會館以東,即今之佐堂欄尾。自道光二十九年葡人滋事之後,將該縣丞逐出關閘,遂移居前山城內。15阿馬留(澳譯亞馬喇)於1849年所驅逐的香山縣丞,就是清政府駐節在佐堂欄尾縣丞衙門的官吏。 三、結語 乾隆年間,清政府有見處理澳門事務漸而繁多,採納廣東按察使司潘思渠、總督策楞的建議,於乾隆八年(1744)移縣丞駐望廈村,並建築了衙署。望廈香山縣丞衙署是一三進建築,位於望廈村村口今天的連勝巷。自雍正八年(1730年)重新設置縣丞職位並兼管澳門後,至1849年駐澳縣丞被逐時止,香山縣丞管理澳門民夷詞訟事務達119年之久,其中直接進駐澳門的時期有兩段,前段駐望廈村的時間至少17年,至1800年後駐佐堂欄尾【圖7】,駐紮歷時50年,前後在澳門設衙署時間合共67年。可見清代自乾隆以後,一直對澳門事務採取積極進取的管理態度。
註釋: 1.(清)祝淮《香山縣誌》卷二<建置.公署>,頁四十三記載:縣丞署在澳門望廈村,舊在縣署右。康熙四十七年奉裁。知縣龐嗣焜改為義學。 2.(清)祝淮《香山縣志》卷四<海防.附澳門>第九十三頁。道光七年刻本影印。“議者以澳門民蕃日衆,而距縣遼遠,移香山縣丞於前山寨,尹為分防澳門縣丞。乾隆八年(1744),以按察潘思渠,總督策楞,議縣丞駐望廈村,設海防軍民同知於前山寨,用理猺南澳同知故事……” 3.(清.乾隆)暴煜《香山縣誌》卷之二<戶役>,頁四十七。 4.(清)張甄陶<澳門圖說>。轉自《清經世文編》下冊,中華書局出版,1992年4月。第2054頁。 5.(清)印光任、張汝霖著《澳門記略.形勢篇》上卷.二。嘉慶五年重刊本影印。 6.邢榮發《望廈汛》,《藝文雜誌》第六期,第61頁,澳門藝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版,2017年8月。 7.蕭默主編《中國建築藝術史》第670頁。中國文物出版社,1999。 8.(清.道光)祝淮《香山縣誌》卷二<建置.公署>,頁四十三。 9.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志九十一,<職官三>第3357頁。 10.劉芳輯,《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澳門基金會,1999年11月。第396頁第775條。 11.劉芳輯,《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澳門基金會,1999年11月。第399頁第786條。 12.劉芳輯,《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澳門基金會,1999年11月。第395頁第772條。 13.劉芳輯,《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澳門基金會,1999年11月。第396—397頁第776條。 14.[瑞典]龍思泰著,吳義雄等譯,章文欽校注,《早期澳門史》,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30頁。 15.(民國)《香山縣誌》卷六<海防>,頁八。 上一篇每個人心里都住著倉央嘉措
下一篇蔡志忠先生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