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Macao YiWen Culture Dissemination Co.Ltd.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與馬若龍對吟 澳門建築西風百年史詩

發表時間:2018-06-04 08:00

與馬若龍對吟

澳門建築西風百年史詩


作者:邢榮發(澳門)


九月的一個下午,我們一行來到澳門的瘋堂區婆仔屋【圖1】,與澳門著名土生葡人建築師、藝術家馬若龍教授作訪談。

甫進婆仔屋大院,面前是兩棵樹幹上長滿寄生植物的百齡大樟樹,形態奇特;兩邊是二層高簡樸的黃色葡式建築,環境幽靜。走進馬若龍建築師辦公樓設在首層的會議室,頓時感到一股藝術氣息撲面而來,古舊的中式矮櫃,佔滿整幅牆身的巨型畫作,白板上的澳門地圖,有趣的公雞造型糖果瓷盤置於會議桌上,那鮮艷的顏色分外奪目。在這簡潔而充滿藝術紛圍的環境中,我們開始了這次“唱咏澳門近代建築藝術文化”的對談。【圖2】



一、“天主聖名之城”的建立


邢:葡人在澳門定居四百多年後的今天,澳門保留了大量的中、西式建築遺產,有些更是獨一無二的,這些都是中葡兩個民族共同建設的成果。

馬:關於葡人居澳的開始,西方史學家認為,澳門的建立是從葡萄牙人歐華利 (Jorge Avares, 又譯歐維士) 【圖3】來華開始的。其時歐華利的船隊遠道而來衹是為了進行貿易。自1557年起,澳門被西方人稱為“天主聖名之城”(Macau Cidade do Nome de Deus)。早期來到這裏從事商業活動的葡萄牙人,由於以澳門為暫住之所,故衹是用竹子、帆布、樹葉、樹皮等建造較簡單的房子,後來才逐漸改用磚石建成更堅固的建築物。從人們的記憶中,我們很容易理解到這一點。譬如玫瑰聖母堂今天仍被華人稱為“板樟堂”,說明這座教堂早期以木材建成後一直被使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以致人們記憶深刻,並將坊間的原始稱謂沿用至今。

邢:事實上澳門的很多教堂、廟宇或中、西式民用建築,都是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增建、重建而成今天的樣子的,所以概念上必須弄清楚。

馬:是的,正如很多人說媽閣廟是明朝建成的,從城市及建築發展的角度看是不對的,因過於概念化。應說媽閣廟的一部分建築物是明代建成的。與很多宗教建築一樣,不可能是一次性建就的。即使兩千多年前羅馬的建築,也都是隨時代發展而一步步演變和增建而成的。今天所見澳門的教堂建築,都是文藝復興時期及其後的風格。而中式建築則基本上是清代乾隆年間或之後的作品。

邢:在我過去的硏究結論中亦已證明,媽閣廟衹有“神山第一”殿的神龕建築部分,可明確證實是由明朝官方與商戶合資於1605年(明萬曆三十三年)建成的,並於1629年(明崇禎二年)進行了重修。這裏衹是強調建築物的始建年代,至於廟的創立時間尚有待稽考。

馬:剛才說到,西方史學家稱澳門為“天主聖名之城”是在1557年後建立的,在17世紀初澳門是可分為南、北兩部分的,南部就是“天主教城市(Cidade Crista”,或稱為“白色城市” (“Cidade Branca”),那是因為當時的教堂和房子的外牆多髹成白色和素色之故。白色,是葡國人傳統的顏色,在葡萄牙至今尚有很多古舊的地方仍沿用着白色的外牆,如市政廳、炮臺、教堂、府第及一些民用建築。葡國人則稱北部為”中國人城市”(“Cidade Chinesa”或”Mong Ha),其中包括最大的望廈村和其他小村落,望廈一名之由來有一說法是,該村村民祖輩多來自福建廈門,望廈則有思念故鄉舊里之意。

邢:那時侯的澳門北部地區,華人統稱之為望廈,這裏包括您剛才所提及的望廈村,及龍環、龍田、塔石、沙崗、新橋、沙梨頭等共七條村及大片農地,範圍是自城牆的北邊至關閘,西至提督馬路,東至松山邊。而南部的天主教城市則被稱為蠔鏡嶴或澳門。

馬:“天主教城市”的建立過程是這樣的:葡人初來澳門時首先抵達媽閣廟,並開始聚集於附近暫居;然後逐漸發展至亞婆井。接而再開發大三巴街一帶安居下來。所以澳門城市的發展主幹,就是由聖地牙哥砲臺到亞婆井,再延伸至大三巴區的。

邢:我認為葡人居澳是從白鴿巢一帶開始發展的。一步步地踏出一道“丫”形主幹道,圍繞主幹道而發展出城區的。主幹道其一道是從白鴿巢(聖安多尼堂)而經大三巴至板樟堂前地,與從板樟堂前地至水坑尾門的另一道相交結伴,穿過議事亭前地後沿龍嵩街到風順堂,再往亞婆井至媽閣廟。

馬:從地圖看可以見到城牆【圖4】清晰地將澳門分成南、北兩部份,城牆的位置就是距婆仔屋數十公尺處。天主教城市設有兩道城門,每天定時有人負責開啟與關閉。日落前教堂鐘聲響起,若非天主教城市居民,則須趕緊出城返回中國人城市——望廈,然後城門關閉,翌日早晨鐘聲再響起後再行開啟,這也是葡萄牙和歐洲城市的傳統。

邢:澳門的城牆建於1617~1626年間,並設有兩道城門:東門是水坑尾門(Porta de Lazaro),位於水坑尾街與水井斜巷交界處;西門是花王廟門(Porta do S. Antonio),位於聖安多尼堂側後面的連勝馬路與新勝街之交匯處。今天我們仍能從錢納利的畫中一睹兩道城門的樣貌【圖5-6】。

馬:是的,這兩道城門就是通往中國人城市的出入口,也為天主教城市提供日常生活所需和食品。我們再看看,北部的中國人城市有一些廟宇建築,如蓮峰廟、觀音仔和觀音廟,有專家說前兩者比後者更早建成。而媽閣廟則較為特殊,是在天主教城市範圍內。望廈現在所見的中式建築都是清代的,天主教城市外早期衹有望德聖母堂和東望洋偏僻的小聖堂等建築是葡國人風格。

邢:我突然想起從錢納利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教堂前都有石製的大十字架,那就是明代吳瀝詩中的“相逢十字街頭客,盡是三巴寺裏人”中所指的“十字”吧。

馬:澳門的教堂很多還保留了原裝的石製十字架(Cruzeiro de Pedra)【圖7】,有的在石礅上還刻有受拉丁文影響的古葡文寫上“CRV X DA ESPERANCA ANO 1637”字樣,在聖安多尼堂、望德聖母堂和主教座堂都有。有說這些十字架建成的時間應該更早,或此前是用木材造成的,但沒有確實的證據,
故不能以之為真。說到教堂我順道一提,聖母瑪利亞有很多奉祀的稱謂,例如松山簡稱為Guia(地方名),是因此山之名為Nossa Senhora da Guia(意為“我們的基亞聖母”);又如主教山葡文叫Penha(意為一塊石),英語稱之為Bishop Hill(主教山),但為何是叫Penha?原來主教山之名Nossa Senhora da Penha de Fran蓷,是借用了在里斯本的Nossa Senhora da Penha de Fran蓷區之名,因兩處都選擇了奉祀同一聖母為主保而名之,簡稱之曰Penha。

 

 此時大家正說到興頭上了。馬教授提議,與其講宏觀的城市發展,不如找一些具體的歷史建築來談論更有趣味。於是翻開了《澳門建築文物》一書(由馬若龍和飛基立編著,1983年澳門文化司署出版),我們又進行了一番的對談。



二﹑獨特的澳門澳築風格


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澳門的城市建築群排列還是很整齊的,例如建成於1898年的文化局大樓及其周邊,都是兩層高的西式建築,顯現出歐洲城市一隅之風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澳門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且開始出現高層的現代建築。而整個澳門最古舊的建築要算是炮臺了,那些炮臺保留了較原始的面貌,是一類較簡單的建築;它們雖然沒有太多裝飾,但勝在歷史感較強。若以藝術的角度看今天澳門的建築,與錢納利畫中所見的景象比較,明顯少了很多風味。

邢:的確如此。從錢納利的畫中我們尚可看到19世紀上半葉,澳門南灣一帶有各種不同風格的歐式建築【圖8】,以致人們會驚詫地發現,在這裏竟然存在着一個歐洲城市似的。


(一)建築風格的“澳門學派”的誕生


馬:(指着書中澳門舊建築上普遍可見的拱廊)這就是澳門建築師的原創,但因為至今尚未有人多加硏究,故未得以凸顯。英國人在香港衹是留下一些英國官式風格的建築,並沒有與中式有任何混和。而混合本土元素的建築設計,在澳門早就存在,而且大約在1850前後形成。葡萄牙人通過交流,吸收了中國建築文化元素後,根據氣候的不同,具科學性地發展出中西合璧的建築。例如門框及窗框【圖9】,在葡式建築中是使用石材建造的,但因澳門的石材及工匠缺乏,他們就用批盪(抹灰)造型來代替,塑造出門框和窗框的凸線。這些集葡式、中式文化與技術的中西合璧建築,到1850年以後就形成了明顯的表徵。

邢:近代建築是澳門建築文化重要的傳承依據,也是今天建築史學界必須加快進行的硏究課題。

馬:1850年代澳門所產生的科學而有系統的這一建築流派,可稱之為“澳門學派”(Escola de Macau),指的就是上述這類中西合璧建築。其始創者是兩位澳門土生葡人,一位是托馬斯·阿基諾(José Tomás de Aquino),另外一位是余加利子爵(Alexandrino de Mello/ Barão Cercal),他家族的寓所就是現在的澳門政府總部。而政府禮賓府,則是阿基諾為他自己設計的。主教山教堂此前的建築設計也是阿基諾的作品。當然,今天所見的教堂建築是另一位建築師於1936年設計建造的,是含葡萄牙愛國主義元素的裝飾藝術風格作品。

邢:剛才說到阿基諾和余加利子爵,在我修讀碩士學位時硏究了19世紀澳門建築,當時就發現他們的作品很獨特。

馬:兩人之中阿基諾是在澳門和葡萄牙念書,而余加利子爵則是在澳門和英國念書的,所以他特別鍾情於哥德式。澳門缺乏石材,他就用批盪做哥德復興式(Neogótico)的建築細部;他還設計了早期的山頂醫院——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哥德復興式建築【圖10】。阿基諾則於19世紀中葉主持了復修主教座堂(大堂),重建後兩邊鐘樓頂各是半球形設計,並非如今天所見的樣子;另外,外牆那些洗水石米飾面(Shanghai plaster)都不是他的設計,原設計該是油漆和石材。阿基諾的另一經典作品就是聖老楞佐堂【圖11】,以新古典主義風格復修的正立面及符合本土氣候的兩側的拱廊,都是阿基諾的傑作,另外還包括美麗街大宅,二龍喉總督夏宮和舊政府大樓(今天舊法院的位置)等。

邢:19世紀中葉正是處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開始,歐洲文化大量湧入中國的時期。澳門自阿馬留(澳門譯“亞馬喇”)1847年到任總督以後,亦開始了葡人對澳門的殖民管治,故葡萄牙風格開始在澳門建築上獨領風騷。

馬:其後,澳門還出現了第二種新的風格——“附加立面建築”(Arquitectura das Falsas Fachadas)。具體一點說,是指在原有西式建築附加建拱廊,新的建築就一併建造拱廊的方式。其功能有二,一是使樓宇顯得更漂乁;二是調節日照時的室內氣溫。由於澳門夏季氣溫可達40慢以上,在拱廊的作用下,理論上夏季陽光最大衹可以45度直射進屋,就可達到減少陽光透射入屋,使屋內較清涼;而冬季,理論上低至約20度的低照陽光仍可透入,令屋內光線較充沛和溫暖。拱廊是這一時期澳門西式建築的一個典型特徵,這類建築,在澳門可被稱為新古典風格。

邢:拱廊在澳門的住宅建築上起的作用相當好,以致後來澳門出現大量如今天新馬路兩旁的騎樓建築。另外,有說崗頂劇院前拱廊是後來加上去的,是嗎? 這裏的百葉窗是葡國傳入澳門的嗎?

馬:崗頂劇院【圖12】是一座阿基諾有份參與設計的新古典主義作品,其前拱廊是原設計已有的,但不是同時期建成。關於澳門的百葉窗,葡萄牙和其他南歐國家都有使用,其葡文名稱”Persianas”也有波斯的意思,所以人們相信這是學自波斯的,後經葡萄牙人傳入澳門的。

邢:說到阿拉伯,澳門的教堂祭壇上多有紐繩柱,也是穆斯林文化的產物。

馬:紐繩柱是公元前所羅門王時期的建築元素,故葡人稱之為Colunas Salomonicas (所羅門柱,即英文Soloman Column)。也是葡萄牙人學自亞細亞地區後再傳入澳門的。


(二)新曼努埃爾風格曾現澳門


馬:16世紀葡萄牙出現非常地道、且獨有的曼努埃爾風格(Manuelino),並以當時葡萄牙國皇D. Manuel I命名,是後哥德式建築風格。當時葡萄牙人去到中歐以至東歐及後來到達遠東,帶回來了很多繩、海蔘、海蜇、海怪和船等航海元素,並將之設計到建築上,而這些元素,亦衹有葡萄牙風格中才會出現的。里斯本貝倫塔(Torre de belem)及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onimos)都是曼努埃爾風格的建築。其後19世紀又出現了新曼努埃爾(Neo-Manuelino)風格。

邢:1830-1870年是建築藝術浪漫時期後半段的哥德復興式時期,新曼努埃爾(Neo Manuelino)風格的出現,是歐洲浪漫時期的一部分。

馬:12世紀哥德式開始盛行以後,由於英國人特別喜愛這一風格,以致在歐洲其他國家進入文藝復興時期以後,英國哥德式仍在繼續發展。曼努埃爾風格(Manuelino)則衹有葡國及其殖民地才有的建築風格,其特點是在建築上普遍可以見帝國時期的各種元素,如船、錨及海等。所以澳門直至17世紀尚有受曼努埃爾風格影響的建築,如已消失的嘉思欄修道院【圖13】及仁慈堂【圖14】原建築等。

邢:那座曼努埃爾風格的仁慈堂建築在1833年倒塌後進行了重建。


(三)“葡式宅第風格”建築


邢:說到澳門的創新建築風格,20世紀澳門有一位華人則師叫陳焜培,在澳門留下的作品相當有特點。

馬:提到陳焜培,他曾先後師從兩位著名葡籍、善長傳統風格設計的建築師。當郵政總局大樓【圖15】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設計時,陳焜培正為該項目的建築師列卑盧·安德列地工作,有些人好意地說郵政總局大樓是陳焜培設計,那是不全對的。其實大樓是他的師傅列卑盧·安德列地(Rebelo de Andrade)設計的,圖紙上還有他的簽署。郵政總局大樓於三十年代初正式開幕,從整體外觀風格和大部份細節,都是新古典主義作品,但其實當時設計風潮已步進現代主義年代了。話分兩頭,陳焜培確是個天才,他跟隨安德列地工作一段時期後,轉而跟隨土生葡人朱利奧·白斯度(Jio Alberto Basto)。白斯度是現代主義建築師,他在澳門第一個項目就是紅街市【圖16】。從我所見的原始設計草圖中可見,他設計的很多個方案都非常漂亮。依我的硏究和總結,最能充分體現陳焜培的才華和成就的,該是他出色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他在三十年代獨立發展後至六十年代期間,對此風格純熟運用,所取得的成果和成就是驚人的,我們應對此予以肯定和讚賞,並作更深入的硏究。

邢:那麼,安德列地在澳門應該還有其他作品吧?

馬:今天正在修復的嘉思欄綠屋仔和連勝馬路消防局,就是安德列的設計作品。

邢:嘉思欄綠屋仔初期是給山頂醫院的主任醫生居住的。

馬:(出示一書中設計彩圖) 綠屋仔這一類風格稱為“葡式宅第風格”(Estilo Casa Portuguesa) 【圖17】,是20世紀葡萄牙流行的一種住宅風格,由一位葡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名列奧·連奴(Ral Lino)的理論建構成的,在葡萄牙與歐洲各地幾乎都衹流行古典及折衷主義風格,並揉合埃及、中東、印度和中國元素進行設計的年代,卻沒有代表葡國自己文化的建築風格,他便開始了思考如何設計屬於葡萄牙的建築風格。約於1900~1930年,列奧·連奴把葡萄牙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他的建築設計作品中,設計了後來被稱為“葡式宅第風格”的單體建築(澳門綠屋仔那樣的風格)。因他在學院任職教授,發表了很多文章、書籍和講座,來宣揚這一學說,故其影響力很大且遍佈由巴西至澳門等葡語國家和地區,澳門有數位建築師也受其葡式宅第風格影響,其中一位是土生葡人賈斯登·波治(Gastão Borges),和一位叫李明根(José Lei)的華人建築師。此後,列奧·連奴的葡式宅第風格建築遍佈澳門多處,如西灣原夕陽別墅和其相鄰的建築物,也是葡式宅第風格。由於列奧·連奴的設計中喜用中式嶺南建築屋面垂脊的翼角【圖21-22】,故有人說他來過澳門,見過中式建築,但並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實。

邢:李明根在澳門有沒有哪些尚存的作品呢?

馬:有的。李明根最初在工務局任職繪圖員,後來在四十年代往香港發展並考取了建築師資格。我與他見曾過面,並曾對我說,當初局長給他一些雜誌參考葡式宅第,着其根據當中模式設計,起初他惶恐,但設計出來後獲局長讚賞不已。今所見包括美副將馬路八間屋(觀音仔對面) 【圖18】、藍屋仔(社會工作局) 【圖19】及海事博物館行政樓(媽閣廟旁) 【圖20】等,都是李明根的作品。他可說是列奧‧連奴的葡式宅第設計風格的發展者。他的作品還包括高層樓宇,設計了現代主義風格的莉娜大厦(澳門殷皇子大馬路37號,新麗華酒店隔壁)。李明根還曾繼承其父遺作——完成舊法院大樓的後期設計工作,因其父António Lei在設計大樓期間去世了。那雖然是一座外型充滿薩拉查風格特質的建築,但室內佈局及間格都帶有民主色彩,還相當人性化,那座大樓梯就是一例。這又是澳門的另一座特色建築。

邢:您所說的這些都是現代澳門建築文化非常重要的信息,應加以傳播。

馬:另外,澳門高美士學校的建築風格是現代主義中重要的代表,其原設計相當優秀,建築呈水平向展開,可惜今天已被兩翼的加建所破壞。前何東中葡小學(已改建為塔石運動場),其構成與舊法院一模一樣,衹是比例縮小了。


(四)曾獨佔望廈區的裝飾藝術風格建築


邢:關於澳門的裝飾藝術風格(ArtDeco)的建築保留下來的還不少,如亞婆井葡屋群【圖23】、永樂戲院【圖24】及跑狗場等。

馬:說到澳門的裝飾藝術風格建築,在沙井天巷、下環街一帶,以及上世紀望廈新開發區如高士德、三盞燈、新橋、大炮臺和西望洋等區域最多這一風格的建築。剛才說的折衷主義風格時期(如孫中山紀念館和今歐洲硏究學會會址),澳門基本是緊隨歐洲的發展步伐的。但到裝飾藝術風格時期則不然,那是世界各地各自產生的一種風格。20世紀澳門新建的區域就是望廈區,至鮑思高、飛能便度街一帶都是。這一區很平坦,當時很多灌溉用的水塘被填平而進行新區的開發。由於新區需要配置街市,所以建造了紅街市。而整區新發展的建築都採用了裝飾藝術風格設計。另外,主教山上由白斯度設計的宋玉生別墅、國際酒店,和現存的14號及16號碼頭等建築也都是裝飾藝術風格作品。(書翻到澳門各區的單體住宅建築,對談的話題轉向居住文化。)


(五)葡式住宅文化入鄉隨俗


邢:關於澳門葡式住宅,現在尚保留下來的也有部分,如美副將大馬路就有三部分保留較完好的兩層葡式住宅建築群,當然還有更早的如美珊枝街的文物建築等,都是相當有代表性的。

馬:近百年間,較早出現的澳門土生葡人住宅多為單體建築,且設有前、後兩個花園。澳門的這些住宅設前、後花園【圖25】是那時代的典型特徵,曾遍佈整個澳門,現存最典型的例子是塔石一帶兩層高的葡式民房。住宅的前花園多種植一些美觀的花草樹木,其原因是澳門人或土生葡人同樣待客熱情,所以前花園要美觀,可稱之為“迎客花園”,使用低矮的圍牆使前花園更開放,都是好客文化使然。至於後花園,則所種植者無需美觀但較實惠,以種植果樹為主,如桃樹、橙樹、檸檬、香草等,是功能性花園。前花園為的是心靈和精神上的食糧,後花園則為裹腹的食糧。這種文化特徵,也能跟中國和廣東地區的傳統文化對應上,如古詩有此一說,富裕人家會在門前放洗面盆或熱茶,給過路人歇息時使用的習慣,好美德和好客的表現;廣東人也特別喜歡在家種植食材並製作美食,這種文化上的巧合相當有趣。即使情景消失了,但在建築的發展過程中,仍能找到這種文化曾存在的痕蹟,如前述曾普遍存在的矮牆,可供人閒坐,但由於保安需要,漸漸地,澳門的住宅花園在矮牆上建鐵柵欄;其後再進一步,部份由鐵柵欄改建成高圍牆了。



三﹑新舊文化的融和與傳承


是次對談不知不覺進行了三個小時,窗外的夜幕下街燈已亮,我們卻似有談不完的有關澳門建築的話題。從對話中可領略到馬若龍建築師的那份真摯的澳門情懷。他特別強調在舊建築上要加建新的部件或改變其空間使用功能,必須以有別於原建築的新的風格或新型材料為之,以避免混淆原建築的風格,不然就有如造假。我認為比如文化局大樓二層上衹安裝了落地玻璃,而將原來的拱廊改變為室內空間就是一個好例子。馬則師也同時強調,澳門的建築和建築史討論,應更科學地、更專業地作深入硏究,以避免道聽途說和混淆視聽的情況。

澳門近百年的建築文化,正是未來澳門建築文化傳承的重要依據及發展基礎,是澳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同時與澳門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因此,相關學術界未來有必要加快在這一方面的硏究工作,以彰顯澳門文化的多元性,及推動澳門文化定位的逐步形成。



website qrcode

掃描查看手機版網站

澳門藝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MACAO YIWE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O.LTD.
Tel:853-28920547
Add:澳門快艇頭里11號國光大廈地下A鋪
E-mail:yiwenmacau@163.com
(歡迎讀者踴躍投稿及提出寶貴意見)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