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Macao YiWen Culture Dissemination Co.Ltd.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潮劇戲神“太子爺”

發表時間:2018-06-04 08:36

潮劇戲神“太子爺”


作者:黃劍豐(揭陽)


5-1-3戲神.JPG



中國的各行各業都有保護神。木工的保護神是魯班,農耕業的保護神是神農。戲曲的保護神則有點複雜,因為全國各地,地方劇種繁多,每個劇種所拜的神並不一樣,例如粵劇所拜的戲神是華光大帝,潮劇普遍供拜的戲神則是“太子爺”(也有部分劇團供奉田元帥,這也見證了中國地方戲曲信仰的多樣性)。

潮劇戲班下鄉演出的時候,正式演出之前要演開臺戲,開臺戲由五段戲組成,分別是《唐明皇凈棚》、《十仙慶壽》、《仙姬送子》、《跳加冠》、《京城會》,五段戲各有吉祥寓意,潮汕地區俗稱為“五福連”。其中,《仙姬送子》所送的孩童道具,就是劇團所供拜的保護神——太子爺。“送子”演完之後,當地人必須將太子爺神像請到神棚與當地的神明一起接受群眾的禮拜。

1949年以前,所有的潮劇戲班都有供奉戲神,新中國成立以後,將拜戲神的習俗也革除。現在,體制內的劇團依然沒有拜戲神,而海外以及大陸民間的戲班則依然保留拜戲神的習俗。

潮劇戲神,乃是身着紅衣紅褲的孩童形狀,長得眉清目秀,煞是可愛。一般的劇團都供奉有三尊戲神,三尊神的樣子以及身穿服飾均一樣,不同的是腳上所穿的靴子。其中,擺在正中的戲神身穿黑靴,右邊的穿紅鞋,左邊的則光着腳。這三尊神適應潮汕不同地區的需要,饒平、南澳一帶的海濱地區,演開臺戲的時候會要求送光腳的戲神下鄉,據說是因為海邊的人民要經常下海,所以習慣光着腳,戲神也隨當地風俗。如果劇團下鄉演出的時候碰到高考,當地會邀請送穿紅鞋的戲神下鄉,期望當地學子能“金榜題名”。這主要源於當年潮州狀元林大欽紅鞋換烏靴的傳說。潮汕地區傳說林大欽少年中舉之前,曾遭人刁難,他穿着紅鞋走過鋪滿黑色泥漿的道路,紅色的鞋子變成了黑色,林大欽認為這“紅鞋換烏靴”,有着吉祥的兆頭,後來果然中舉。請紅鞋子戲神下鄉,也是帶有這種祈禱。黑色靴子的戲神最普遍,因為穿黑靴象徵做高官,廣受歡迎。

潮劇崇拜的太子爺,結合開臺戲中的《仙姬送子》劇目內容,寓意求子。戲班供奉的太子爺神像雖然衹是一尊木偶,但是五官俱全,甚至連生殖器也具備。一些鄉里請劇團下鄉演出,事先還要檢查太子爺是否有配備生殖器,更有一些不育的婦女,為了生育,還要專門去摸太子爺的生殖器,以求盡早懷孕。當然,這也是一些迷信思想的殘留所致。


5-1-3.2潮劇戲神“太子爺”.jpg


潮劇戲班送太子爺下鄉有一套規矩,迎接太子爺回劇團也有一套不同的規矩。演戲的時候,必須由扮演仙姬的演員懷抱太子爺,將其交給扮演董永的男演員,再由該演員遞交給當地輩分最高的老人,由老人請到神棚與當地神明神像一起接受供拜,此刻當地要封一個一定金額的“利是封”給劇團。等到演戲完畢,要接太子爺回劇團的時候,一切女性必須回避,接太子爺的要求是身着狀元袍的男演員。“狀元”接回太子爺之後,由戲班班主供奉在劇團專門的神龕,此時劇團要回封一個金額較小的“利是封”給當地,算是回禮。關於接太子爺,不同地區的劇團有不同的規矩,有的允許女演員在場。

太子爺的來歷,民間有諸多傳說,有傳說太子爺的原型是南宋末代小皇帝趙昺,當時曾經逃難到潮州,而後輾轉到新會,在崖門遭元兵追趕,被陸秀夫背着跳海而亡,年僅八歲。還有傳說太子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個小兒子,因在觀看內宮演出的時候,不慎跌倒而亡,李世民深感哀痛,封其為“儺神太子”。各種傳說,難得統一,以致眾說紛紜,各劇團衹知道拜太子爺,大部分難以知道真實的來歷。

南宋滅亡之後,小皇帝趙昺逃難來到潮汕,在潮汕留下了諸多傳說。不過,當時趙昺蹈海的時候,已經不是皇子的身份,而是小皇帝,因此人們也習慣將其稱為宋帝昺,因此太子爺其實與宋帝昺沒有關係。倒是“儺神太子”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中國的戲曲,與儺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潮劇下鄉演出以及潮汕人拜太子爺祈求生育,本身就有“儺” 的意味(儺是古代臘月驅逐疫鬼的一種儀式。比如儺舞、儺戲。)。時至今日,江西的南豐、萍鄉、萬載、婺源的儺壇主神赫然就是儺神太子。潮劇的聲腔形成,曾經受過江西弋陽腔的影響,因此太子爺的崇拜,也有可能是從江西一帶傳播過來的。

潮劇戲班除了拜太子爺外,以前也有崇拜田都元帥的。據說田元帥是螃蟹精,所以信仰田元帥的演員忌吃螃蟹,而信仰太子爺的演員則忌吃牛肉。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人文現象,值得專家深入硏究,本文不再展開。




website qrcode

掃描查看手機版網站

澳門藝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MACAO YIWE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O.LTD.
Tel:853-28920547
Add:澳門快艇頭里11號國光大廈地下A鋪
E-mail:yiwenmacau@163.com
(歡迎讀者踴躍投稿及提出寶貴意見)
Contact Us